大禾音樂
  • 首頁
  • 音樂作品
  • 精選文章
  • 大禾流行音樂學校
  • 客製化課程
  • 課程購物車
  • 與我們聯繫

精選文章

馬步計畫2.0 配樂&音效專班 課程精華回顧(下)

8/28/2019

0 評論

 
今夏全面的配樂人才養成計畫
【馬步計畫2.0 用聲音說故事 電影配樂&音效專班】 正式告一個段落!
大禾音樂整理4位金獎級講師傳授的內容,並且撰寫成精華文章
而下篇來到了「配樂錄音」、「配樂混音」、「音效後製」
就讓我們一起回顧馬步計畫2.0的課程精華吧!!
Picture

1.配樂錄音實務
-掌握弦樂四重奏(Quartet)的錄製設定與流程


在這堂課程中,由業界頂尖的錄音師、混音師 - 楊敏奇老師
以實際錄製弦樂四重奏的配樂作品,向與大家分享錄音的設置與錄製經驗
並邀請4位優秀的樂手老師進行弦樂四重奏的錄製

從錄音前置到錄完後的檔案整理
針對每一個錄製階段,整理了一些精華內容給各位:
Picture
也感謝本次提供配樂的新銳作曲家 陳詠心  使用〈悲傷情歌〉、〈行李箱的一生〉兩首作品作為示範
(作曲家介紹:https://www.hsinmusic.com)
1⃣ 錄音的重要前置工作_專案檔確認整理

當一拿到檔案時,建議按照以下步驟確認檔案狀況
避免錄音時發生狀況導致流程不順暢:
  1. 每次執行前複製檔案,不在原檔案工作,避免更動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2. 確認音軌是否依照「真/假_分類縮寫_樂器縮寫」方式命名
    例如木管縮寫為WW、銅管為BR、真實樂器為Lv....等
    檔案整理妥善可以加速前置時間,不浪費錄音室租借與樂手等待時間

  3. 如果節拍器(Click)在錄音時竄音,使用MPC Click Sound 容易在錄音後製編輯掉。
    ​
  4. 錄音時不需要太多軌道,用Stem來操作(命名可用Fake_WW_Stem)
    並把樂器分軌都先Make Inactive省資源
    錄音時要跑的檔案越小越好,才不會耗掉太多的電腦資源
Picture
2⃣錄音室麥克風設置
此次錄音的環境較小,因此老師將麥克風分為以下四類進行架設:

1.Main Mic
為合奏時最主要的收音麥克風,以Stereo、ORTF的收法架設

2.Mid Mic
通常會比Main Mic再靠近演奏者一點,聲音會比較乾淨

3.Room Mic
將兩隻全指向麥克風頂在天花板,可以減少一個反射面,讓狹小空間聽起來比較大

4.Spot Mic
各分部樂器皆再架設一隻麥克風收音(大提琴則分為高處/低處兩者收音),通常配樂錄製的距離約50-80cm,不需要太近

設置麥克風完成後,在開錄前會先請樂手試拉以調整錄音音量(Gain)
從第一部小提琴、第二部小提琴到中提琴,大提琴測試
老師習慣抓不超過-10db的音量進行錄製(-6db則為極致)
Picture
3⃣錄音時與樂手及作曲家的溝通

通常能夠在錄音室錄製音樂的樂手,勢必累積多年演奏的經驗
但在不同的製作案中,要面臨不同的錄音環境、不同合作樂手、第一次視譜等因素
因此每位樂手都有自己需要適應的速度,才能夠更融入在作曲家想要的氛圍中

錄音師需要做的除了協助作曲家錄到好的聲音,聽到作曲家忽略掉的聲音以外

也須營造輕鬆的氛圍,讓樂手能夠放鬆,並掌握到作曲家想要樂手演奏的方向
才有機會錄下當下最好的Take
Picture
4⃣錄製結束後的檔案整理

錄音需要考量到時間、預算、品質,並抓到平衡點
因此錄製完的音樂不一定是最理想的版本
所以編輯時,可以做適度的為聲音調整與混合
將錄製的弦樂與MIDI的假弦樂混和、調整音量比例
可在某一段落時將假弦樂的音量推大一點,補足真弦不足的厚度
如此讓聽眾認為弦樂的編制特別大,讓音樂更有滂薄感
Picture
四重奏樂手老師 (小提琴:黃宇文、林崇倫;中提琴:陳郁莛;大提琴:吳郁昕)
老師藉由實作分享許多業界錄製時的習慣與方法
在往後需要搭路真實樂器時,相信能夠讓配樂家獲得更多啟發與想法!

2.配樂混音實務
-多聲道的混音想法與技巧


在這堂課程中,亦由楊敏奇老師主講
藉由5.1聲道的環境、以及老師的混音製作案例解析與示範
以下簡單整理了一些內容讓大家參考:
Picture
5.1環境 分別為L(左), C(中), R(右), Ls(左後), Rs(右後), LFE(Low Frequency Effect 低頻效果聲道)
1⃣不同配器的幾項重要頻率調整
若是混音的配樂作品中需要處理管弦樂的配置
可以參考以下頻率的調整:
  1. 2.5kHz是 Magic Frequency,為所有響亮的聲音頻率來源
    如短笛、小提琴等高音樂器都可以在這個頻率上調整看看

  2. 銅管在750Hz、2500Hz有銅管獨特的金屬聲可處理

  3. 大片的弦樂諸如80-120、600、750、2.5k、6.3k、7.5kHz等頻率,老師通常都會進行處理

  4. 不過除非是刻意增加配器某段頻率的特色,一般老師處理都以「減法」進行
    讓很多軌的配樂不會調整到最後全部漫出來!
Picture
2⃣讓聲音更滂薄的小技巧
當觀賞電影時,在氣勢磅礴的配樂片段中
是否曾想過為何管弦樂的聲音可以營造得如此震撼
以下分享兩個讓聲音更紮實、渾厚的混音小技巧
​
  1. 在處理管弦樂的時候,可以透過如Plugin如Soundtoys的MicroShift
    使用Harmonics Shifting 的Preset讓泛音列複雜化,detune做少一點,delay延遲較長一點
    就可以讓管弦樂團的聲音更肥厚,這也是Hans Zimmer的混音師常用技巧!

  2. 處理打擊樂時,老師習慣將鼓組另外拉出一軌
    並透過Lowender plugin降一個八度音疊用
    並留下80Hz以下的聲音送往LFC,重低音調大後就會感受到其震撼力!
Picture
3⃣混音利器-老師常用Plugin推薦
除了混音技巧之外,使用到自己喜歡的Plugin將更容易找出合適的聲音
以下整理了幾項Plugin供大家參考:
  1. EQ類​
    The Hoser XT | Boz Digital Labs:Boz廠牌都推薦!
    Soothe|oeksound:pre-set神器,圖形優美,常常一調整完就會有好聲音!

  2. Compressor類
    Stereo variable mu limiter|Manley:弦樂常用Comp.之一

    Quad discrete vca comp.|Manley:古典樂器很適合的Comp.之一

  3. 空間類
    R2 Surround:5.1聲道必備的Reverb plugin!
    Delay界的明星廠牌:soundtoys 如micro shift、echo boy等
Picture
最後老師也與同學分享了新興的球型環繞混音作法
如FB、YouTube 360度環繞影片的音樂、音效混音方式
藉由新興的科技向大家說明「掌握最新的趨勢並且懂得使用它」
鼓勵大家嘗試去接觸新事物,才能夠在走得更遠更前面!
大禾音樂曾經推薦過楊敏奇老師愛用的Plugin,以下連結也可以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harvestmusician/posts/2561451733882589
Picture

3.電影音效與後製實務
 -從收音到後期,每一步驟嚴格把關才會有好的聲效


最後一堂課程,由金馬音效師 郭禮杞老師 向大家分享音效製作的技術
(也謝謝老師助理- 後期混音/錄音師 曾雅寧 老師的協助)
包含「現場收音」、「聲音設計」、「後期混音」等項目
老師藉由多部製作案例分享了很多眉角,其中幾點整理給大家參考:
Picture
1⃣「現場收音」注意事項
現場收音時要收到好的、可以用的聲音
才能夠忠實紀錄演員的情緒、拍攝當下的環境聲響,包含:
  1. 收音最高原則:收音離音源越近越好,但要避免攝影、燈光的影響而穿幫

  2. 收音一定要跟攝影機對TimeCode,避免後製時發生「差一格」的疏失

  3. 收音時一定要留意Gain的音量,例如測試完演員的最大聲音量後,再留一點餘裕保險
    以及確認Line Input / Mic Input是否插入正確

  4. 不要一直想著聲音難收音就寄託在後配處理時可以做好
    若能夠想辦法收好現場聲音,才會是最寶貴的

  5. 環境中的雜音不見得是不好的,需要視影像的畫面決定場景會有哪些聲音
Picture
發現老師在哪裡收音了嗎? 請看第一點收音原則就知道!
2⃣「聲音設計」的嘗試與思考想法

案例1:
在電影《一路順風》中車禍的煞車聲響
老師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發現塑膠隔熱墊可以產生強烈刺耳的煞車聲
因此錄下其聲響後,將聲音壓縮再放大
並與音效庫裡面的輪胎煞車聲結合,使得撞車的感受更強烈。

案例2:
老師也以電影《范保德》為例
說明在天井的戲中如何透過容器種類不同、可樂、放了跳跳糖等發泡的液體做出泡泡聲
再透過這些泡泡聲的細微變化,帶出不同角色站在天井時內心的想像。
Picture
《范保德》音效製作現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juxePMz0zw&t=2s
3⃣「後期混音」注意事項
一般進行後期混音時會處理三種聲音元素:DME,分別是:
  1. 對話(Dialogue)
  2. 音樂(Music)
  3. 音效(Effect)

老師處理這些部件時,常用群組(Stem)及聲相調節(Pan)的方式處理
以DME三大區塊區分,例如1-16軌對白,17-32軌音效,其餘給音樂

一般後期製作收到的Music會是為stereo mix
通常後期製作者也會希望做音樂時給主要樂器的分軌如鼓、鋼琴
當有其他聲音想要加入時比較好做調整

有對白的時候,會讓配樂聲音避開對白的音頻,使對白有空間
把重要的聲音放中間,因為大家對中間聲音的感受力還是最大
Picture
藉由偏重在電影整體的聲效製作課程
希望不論是音效師或是配樂家
都能夠將這些知識應用在製作案中與不同聲音部門的溝通中

也希望透過一連串的電影配樂&音效製作課程,讓大家收穫滿滿
期待明年再與大家相見~!
Picture

撰稿:陳從廉

0 評論



發表回覆。

    類別

    全部
    音樂職人專訪
    音樂製作知識

    作者

    大禾音樂

      我希望能收到
      第一手產業知識與資訊

    訂閱電子報
  • 首頁
  • 音樂作品
  • 精選文章
  • 大禾流行音樂學校
  • 客製化課程
  • 課程購物車
  • 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