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音樂
  • 首頁
  • 音樂作品
  • 精選文章
  • 大禾流行音樂學校
  • 客製化課程
  • 課程購物車
  • 與我們聯繫

精選文章

從樂手到錄音師−柯宗佑老師專訪(上)

6/1/2017

0 評論

 
柯宗佑老師從幕前的樂團表演開始進入音樂產業,在錄製樂團專輯時衍生出對錄音等後製工程的興趣,從錄音室一路做到演唱會,角色橫跨樂手、錄音師、混音師、母帶後製、演唱會音控等等。

在麗風錄音室當助理期間邊做邊學,工時長卻累積了完整又豐富的經驗,也得到多次擔任錄音師的機會。後來在楊大緯錄音室身兼數職,練得錄音、混音、母帶後製等多種技能。演唱會音控則從蘇打錄的內場monitor做到外場FOH,相較於錄音室對聲音的精雕細琢,演唱會更需要臨場應變和與人溝通的能力,老佑老師認為不管是在錄音室、演唱會內場、外場,三者都有各自有趣的地方。

合作對象包含蘇打綠、陳奕迅、周杰倫、蔡依林、S.H.E、蔡健雅、王力宏、林宥嘉、蕭煌奇、潘瑋柏等歌手,對玩音樂的態度覺得「喜歡」、「玩得開心」最重要,也鼓勵新進的音樂人保有開放的心胸,勇於嘗試音樂的各種可能性。

一起來看看從樂手到錄音師,柯宗佑老師豐富的音樂歷程:
圖片
圖 / 脫拉庫樂團
一、請問老師最初是如何踏入音樂產業的呢?
1996~2000 脫拉庫樂團吉他手、Sony Music Taiwan 藝人
​

 大學時期跟學弟一起組團參加比賽、獲得唱片公司肯定因而開始做唱片。進了錄音室之後發現「錄音」跟「製作」的過程非常有趣,可以收到聲音、改變聲音的特性、可以做音樂的編排,因此我將履歷寄到麗風錄音室應徵助理,恰好當時錄音室有缺人,我便正式展開錄音室生涯。

2000~2002 麗風錄音室錄音助理、in house 錄音師

在麗風錄音室待了兩年多,第一年是擔任錄音室助理。麗風錄音室的管理制度比較「家庭化」,助理是沒有排班的,而當時我是唯一的錄音助理,意思就是說,我每天必須第一個抵達錄音室開門、最後一個離開。雖說其他許多錄音室採「排班制」,對體力的負荷比較不吃力,但對我來說反而是缺點,因為一個session往往從早上到晚上,如果因為排班制而只跟到一半的班、無法看到整個錄音、混音的全貌,對我來說是非常可惜的事,可以看到每一個細節,對經驗累積來說非常的重要。​
圖片圖 / STUDER D827
 
​我剛進錄音室時恰為DASH盤帶過渡到ProTools的交接時期,一開始大家都還是學DASH盤帶、慢慢地ProTools的session越來越多,也因此必須盡快對ProTools上手,才能在錄音師有狀況的時候接替幫忙(例如錄音師可能肚子痛要上廁所、或是突然有急事),只要客戶急著要歌,助理隨時都有上陣的可能,所以在錄音室除了一邊看、也要隨時準備好自己,一旦有機會上場,客戶覺得你沒問題,後續的工作就會比較順暢。

2003~2010 楊大緯錄音室 in house 錄音師

後來離開麗風錄音室是因為迷上「Midi」,當時對電子音樂非常熱衷而有熱忱,因此想獨立發展嘗試看看,未料玩了一年也沒玩出所以然,就又回到錄音室工作,恰好楊大緯老師的錄音室有缺人,我就進入楊大緯錄音室擔任 in house 錄音師。

當時公司只有我跟楊大緯老師兩個人,所以我不僅是錄音師、同時也是錄音室助理,這時期的工作量完全超出想像,不過也因此訓練出我能multi-task(多工)的能力,例如當時要邊錄音邊收快遞、邊注意樓上mix完要過帶的時程、還有mastering(母帶後期處理)的工作,一個人要管理三層樓、不斷跑來跑去,因此練就了一身好功夫。後來因為公司業務量實在太大,帶完新的助理我就先申請休息了。
​
圖片
圖 / 麗風錄音室
2014年 演唱會FOH(Front of House)、Monitor Engineer

休息半年後,剛好林暐哲老師找我去錄蘇打綠《你在煩惱什麼》這張專輯,錄一錄老師問我要不要也一起參與混音,就把半張專輯的混音交給我;做完之後老師相當滿意,因此下一張專輯《秋故事》整張都交給我混音,很開心有這樣的機會。在做《秋故事》時,林暐哲老師很喜歡我錄音時做的rough mix(提供給蘇打錄配唱的 Rough kala ),他希望把這個 Rough kala 版本帶到演唱會上,所以正式邀請我擔任演唱會的Monitor Engineer,我也從這時期開始正式跨入演唱會live領域。一連做了幾個巡迴演出、一邊錄製了《冬未了》這張專輯,一直與蘇打綠合作到了2015年《In Summer》的巡迴演出時,我得到機會從Monitor Engineer(內場音控)正式跨到FOH(外場音控)。

其實我第一次做FOH是在潘瑋柏的演唱會,一般歌手都會直接請做演唱會或硬體音響公司出身的人來負責外場音控,但瑋柏公司希望能有錄音室相關的錄音師來操刀、好奇調出來的聲音表現有何不同,因此也讓我正式踏入演唱會FOH這個領域。​
圖片
圖 / 蘇打綠演唱會(林暐哲音樂社)
 二、老師覺得FOH、Monitor Enginner、錄音室混音三項工作,有什麼微妙而不同之處?

其實三者都非常不一樣,分為「錄音室」跟「演唱會」兩種場域來看:錄音室的環境固定而封閉,所以不像演唱會必須面對feedback的重重考驗,也因為環境是固定的、聲音都可以被確認,因此可以做到非常精細,相對會花很多時間來磨出製作人覺得完美的東西,得要非常有耐心。

演唱會則是到點就要結束,無論好或不好、發生什麼問題,時間到就是時間到。而演唱會最麻煩的地方是,第一,每個地方的音場都不一樣,因此每到一個新的地方都必須重新調整,所以必須要能很快熟悉每一個場地的聲音。第二,演唱會有無限的feedback需要解決,也得有即時排解突發狀況的能力,因為很有可能唱到一半突然沒有聲音或線斷掉等等,都必須要有立即性的因應之道解決。第三,演唱會現場高度分工、需要跟很多人協力合作,縱使你只是個operator,但是也得仰賴許多工作人員協助set up才能順利操作,因此在人際相處上非常重要。內外場協同合作舉例來說,當我擔任FOH時,只要前台有人線斷掉沒聲音,台上的人解決時我得同步mute掉才行,不然一拔插線就會有非常明顯的聲響,這樣演唱會就穿幫了,所以我必須要隨時察覺並跟緊台上動作、互相配合。

​
(訪談、撰稿 / 卓怡岑)
下集待續
0 評論



發表回覆。

    文章分類

    全部
    01. 獨家特派
    01. 獨家特派
    01.獨家特派
    02. 創作方向
    03. 編曲脈絡
    04. 錄音關鍵
    05. 混音解構
    06. 課程資訊
    07. 器材軟體
    08. 配樂解析
    09. 趨勢選讀
    10. 職缺指南

    作者

    大禾音樂

      我希望能收到
      第一手產業知識與資訊

    訂閱電子報
  • 首頁
  • 音樂作品
  • 精選文章
  • 大禾流行音樂學校
  • 客製化課程
  • 課程購物車
  • 與我們聯繫